生前死后,自然状态。母语习得,共同想象。
国富论一书里面,曾指出人在自然状态下只能荒野求生,你要是感兴趣,我还自己收集有一版无彩图的FM21-76美军生存手册。
狩猎-采集,畜牧-农耕,历史上热兵器的出现打破了前后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历史典故: 成吉思汗)(《国富论》)
我在当前博文的评论区里面,曾谈到过“追随编程随想的道路”,但我也得面临“变与不变”,比如:汽车、电脑、语言(我想曾遇到该博客的朋友能知道我指代的是哪一个)
所以,DEI的价值,在我看来,是让不同文明之间的个体也能互相配合,社会分工(《国富论》)
--
先设想这样一个情境:你如果不产粮食,在某天干完活后,遇到别个农民宁可饿死也要罢工的情况(其实“公民抗命”,在某种程度上,就为宁可自己饿死也要把目标群体强行挤入自然状态)
为众人抱薪者,不应使其冻毙于风雪
为众人开路者,不应使其困顿于荆棘
每个人都只能完成其力所能及的自身那份工
--
共同灭绝
不妨看看复活节岛的例子(《崩溃》)。并不是谁背叛了谁——与之相反,这群人在一种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下被耗尽了资源。我在我的过去没有料到“非暴力不合作”、“公民抗命”也会有带来灾祸的时刻。即人祸被避免,但自然状态下的天灾让你不得不荒野求生。如果百姓对民间自组织也极力规避,“大家宁可饿自己也要去饿别人”,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接触,连母语都形同赘余(虽然在涉及亲代-子代的情况下不至于此)。这种复活节岛般的历史是不是在你面前栩栩如生了?
--
1.1,日常生活里的公民抗命
其实公民抗命无处不在。一个人按照另外一个人意志行事的程度可深可浅——不妨反观社会分工的纽带。你如果忽视了这些公民抗命的程度,就容易在社会分工里面下错棋
1.2,非暴力抗争为啥不起效果
首先,你所要的“效果”是啥?没谁欠你一个社会组织
其次,人性是恒定本恶的,如果你在判断后续时不基于它来预设,那么就会误判
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我已达到了编程随想能力非IT方面的最低要求
回复删除编程随想搞IT不是在浪费时间,我最大的短板现目前看似是IT能力了(离了编程随想的分享,我还能剩下什么)
即,我在表达不认同的时候,能以哪种形式和程度进行。观点是观点,筹码是筹码(自然状态)
删除https://github.com/06012017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