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曾伟航。
今天早上,我的信用卡账单快到期了。我在一年之前曾协助过一位我自认为的朋友。平等的朋友关系。金额在4000美元以上(我指的是这次足以覆盖我所遇到的麻烦)。
要是在下个月之前,这人不想留我的话,我可能就得返回我从小到大生活的地方了。如果美国不留我的话。
当然,我的所作所为我打算把它局限在平等的朋友关系层面,这是我的为人。不管事情公平与否。我自己需要面对我自己的良心,不能在自己这方出差错。
我在我的过去曾叙述过“人的可延续性”这个概念,因为大部分人都生活在社会之中,而即使是亲戚朋友血亲等也会相继老去,你只要不自杀,就得面临这个问题。
==
长梦依旧:
其实我曾经给我自己准备过我如果走不出来的话的后路。除非真得走,否则的话当时的准备就属于是浪费资源了。
因为这些准备我只能往下走才有下一步,现在看来后悔破釜沉舟已经晚了(釜已破舟已沉)
--
美国中本聪:如何隐藏你的踪迹,避免追捕?
原文:点我
原文的评论区修复后版本:点我
编程随想的分享如若过时?
一份对于startpage的补充: 搜索引擎的搜索结果相对来说有迹可循,类似于用字典词典等学语言;信息聚合类服务(比如ChatGPT)有点类似于用机器翻译来学语言。反正我在自学的过程中不打算放弃字典词典。
高级长期威胁、物理接触与身边人:
知行合一。我在2023和2024年的时候,曾被这种事情搞得很狼狈。当时我身边几位朋友对我美元支付接口的验证信息有物理接触的可行性。我最后发觉这种行为防不胜防。
那么,你是否也可从类似场景出发,设想一下从其配偶或家属比如子女等物理接触可行性最高的角色出发,重温当时把我搞得防不胜防的那些行为?
其实物理接触这种权限比较重要:要是硬件都亡了,软件还能幸存吗?在生活方面好像也是。我以往上过的当大部分都和物理接触权限有关。房外是车,车外是税,源头是收入来源。车和税以及收入来源方面我也上过当的。
而我在我的过去,也不过就是设立了5个篮子,然后把相关的情况往里面放
然后亲疏远近,也是从1到2到3到4再到5。只是运气不好的时候,比如我的曾经过往,那么5个篮子里面全是人渣,那时其实我也没啥牌可打。
==
百姓平均能力水平、陷阱与抵制:
我还记得我曾经放过这个图,然后在当前博文里面我也提到过地理位置等因素。
因为从大到小来排序比从小到大来排序更有可能接触到本地实体网点,但我从未筛选过它们。
现目前一家被除名了,外带我以前旧的人际关系。只是关于人际关系的部分,我要是真想把它们完全放到政治层面,也不过是可以算入TWC的2020年那次左右的金额。就算是单独的,600每月的价格其实比我那1200+600+600便宜了。
我刚刚又一次阅览了我的旧的人际关系。政府和民间的确存在区别。
只是以后我或许会引入别的候选名单,或者是反向操作(避开陷阱罢了)
陷阱,啥意思?找借口封锁你支付它的可能性,然后就开始大张旗鼓地收取各种滞纳金还顺带想办法推你入黑记录。但我来年报税的1099自雇部分也是一样的,只是现目前没啥滞纳金罢了。
--
操作办法之银行篇:
“不好好使用现金,简直是编程随想的学生里面的耻辱”
知耻近乎勇。让我来看看我在我的过去有哪些错误可被学习吧:
首先是BOA,我在刚来美国的时候,即2020部分,初接触某一环境且严重缺乏参考信息,在灰狗汽车站还曾担惊受怕,最后没避开BOA的规则,被收取了一次12美元的月费
过后,我曾回过中国大陆一趟,新冠病毒病原体刚刚散布满美国各地那时。据我回忆,我那时已妥善处理BOA的账户(月费规则),是取走的几百现金后来入了BBVA后来自己骑自行车去BBVA取出的余额(同样妥善处理了账户)
也就几百美元,我在那年的年末却再次重返美国(那时有那时的原因)
在那时相同城市的BBVA还在运行,但我没能成功在店员的帮助下重启账户,过后我开始对我自己科普美国的银行列表,辗转在24岁之前入了两个富国银行的支票账户。
过后是我在美国待的最初那几年,即从2020到2021。在2021阶段,我尝试出了居住地址附近不开车勉强能抵达的BOA信用卡(旁边那富国银行网点在装修)。我开始把资金从富国银行腾挪到美国银行,然后又是辗转几年。
2022,没啥变化。2023的后期,因为我“基于参考信息的缺乏,和‘赵家人’做了笔交易”,所以我才再次重新观察美国的金融行业。基于“考量最少”的原则,选了“四大银行”作为起始棋布学习资料。我被准许使用框架内的部分产品。只是那时我申请部分产品比如信用卡功能时有没获批的情况。
2024,“继承交易内容,我在2025年时面临的困境也因此而来(预判)”,我最后退出的是富国银行的那两个支票账户,在我25岁生日之前。往前看,是摩根大通的储蓄账户。我知道摩根大通的支票账户规则,但据我回忆我之前没有申请过它。关于美国银行的储蓄账户,我倒是到现目前还没有去关停它。我在此期间在25岁生日之前也没有被美国银行的支票账户找过月费的麻烦。关于富国银行的储蓄账户,据我回忆我应该是收到过利息即我曾经开通过它,在2023阶段?总之我在25岁生日之前关停了它。到最后,我仅存美国银行的储蓄账户和花旗银行的储蓄账户。
2024阶段我“继承交易内容,我在2025年时面临的困境也因此而来(预判)”,当时我是无牌可打的。
在2025阶段,即现如今,我有花旗银行信用卡、美国银行双信用卡的麻烦,然后还有花旗银行储蓄账户及美国银行储蓄账户的麻烦。
所以我才开通了另外一类似于花旗的另外一个银行的服务(只可惜不知道是不是我步骤不对,我未能按预期将全体功能实现)。所以我暂时还脱离不了之前的必要服务。
其实事情是有前因后果的,否则的话我可能也就会按照另外一种步骤一步到位避开我刚刚叙述的这么一长串历程了。好在最终基于同样的方向,第二个替代产品有了。只是往前推算的话,如果前面挡路的部分消除了,后置部分依次闲置即可。
预防?有个锤子的预防办法。没得办法预卜先知的。